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坊建设标准

2016-01-06 09:58:31

(一)领衔人

1.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教学成果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协调能力。

2.本校名师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学科)拓展或研发(科研)能力强;外聘名师具有非教师系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业执业资格,在本校担任一线教学(包括实训指导)1年以上。

3.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或省特级教师,或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省辖市以上学科(专业)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等,或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4.主持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成效显著,在各类竞赛、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发明创造有重要影响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在弘扬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工艺上作出杰出贡献。

(二)团队构成

5.成员一般5-10人;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有来自行业、企业和外校的成员,外聘教师比例不低于20%

6.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发展愿望和改革创新意识,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或教育管理能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业(学科)基础厚实,有较强的教(科)研或技术研发能力。

(三)运行管理

7.工作坊建设规划目标明确,与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吻合,定位合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建设成效显著;工作周期内成员个人发展规划、阶段目标明确,分步实施扎实有效。

8.工作坊制度建设完善,目标任务明确,职责落实到位,奖惩分明;经费使用规范并发挥良好效能;建有链接校园网站的名师工作坊专栏、名师微博、微信、QQ群等,动态反映建设成果。

(四)效能发挥

9.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好,课堂教学质量高;近三年,除领衔人外,其他成员均主持或参与至少1项市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或亲自参加各类大赛,教学成果或示范课评比取得优异成绩。

10.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效明显。所在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近三年内,完成1项以上课程建设任务,其中专业教师还需负责专业建设任务并取得明显成效;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吸收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能大赛等创新成果开发校本教材,形成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的校本课程;工作坊成员自主创新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或技术研发成果,人均不低于1篇(个)/年。

11.团队综合素质提升。实施“领雁工程”,60%的工作坊成员结对指导1-2名青年教师;20%以上成员获更高级别的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外聘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科研、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或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明显成效,年均为学校、企业培养10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受到广泛好评。

12.社会成效显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或承担市级以上教师培训,社会声誉良好,年服务(培训)不少于300人次;专业技能教师完成至少1项技术技能革新、发明创造,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校企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主要任务

1.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通过先招生再招工、招工招生同步、先招工再招生等多种形式,完善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实行分段联合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选拔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流动编制和编内聘用兼职教师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4.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共同实施考核评价。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